在艺考生考前规划时,我们就一直强调,面对即将到来的声乐艺考,一定要努力,争取考名校,很多家长和考生一直不是很理解。觉得我们不想那么拼,上个普通大学就挺好,甚至只是嘴上说说想,真让你用功,比谁都懒。更有甚者,为了一个所谓的好专业,宁愿报考差一点学校自己“看得上的专业”,想着没关系,现在有差距,没上最好的学校,以后考研考到好学校也一样。更可悲的是四年毕业后并没有按照他们当初设计好的道路去走,例如考到名校的研究生,再找到热门的职业。风华国韵老师温馨提醒:当你和名校擦身而过的时候,你的人生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你或许也可以成为优秀的音乐家,或者拥有很多的财富,也或许在某个行业成为佼佼者,但是在思维模式、做事标准、境界胸怀、人生格局等诸多方面,都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希望大家认真读下面这篇文章,但愿能对你有所帮助。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是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的不同前段时间高考出成绩,同学们都在报志愿。我们收到了许多留言和咨询,很多高三艺考生问:“老师,我的高考成绩想念我喜欢的专业只能上二本,我应该选择一本学校但不是我最喜欢的专业,还是上二本学校我喜欢的专业?”亲爱的同学,可能你现在不觉得,但实际上名校与非名校有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毕业后的薪水,也不是学业水平的差距,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本《精进》的书,书中的一段话描述的非常贴切:“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谈谈我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的感受。在中央音乐学院最让我震撼的不是老师多出名,同学多聪明,而是一种大家都积极努力的氛围。比如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练琴时间琴房楼里到处都是人。每个人都毫无时间观念的疯狂练琴,参加各种活动。在我眼里,他们永远充满了斗志,谈起各种竞赛和活动都特别兴奋,每天从睁眼就忙的不可开交,到晚上一两点睡觉都是常事。没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没人抱怨学习艰难,大家每天很忙,但又特别开心的样子。我一直记得的是这种从每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生活和学习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不由得带动着我,让我也一样加入到其中。这种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使我成为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总有很大进步。对比中发现,非名校除了师资力量薄弱和一些硬件设施缺乏带来的不利之外,最致命的是得过且过、放任自流的心态,这会让很多学生降低标准。一些二本、三本学校的学生向我们诉说了一些现状,自己很苦恼却无力改变。比如自己努力学习就会遭到周围人的冷嘲热讽,同学们多抱怨老师不好,埋怨学校,自己却天天在宿舍睡觉,琴也不好好练,就上课前突击一下,学习氛围很差只有考试前才努力,等等。而个别一些稍微努力点的同学,如果不去看看外面真正的世界,就会觉得自己相当不错了。其实每一个同学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怀着努力学习的心态,一二三本都有好学生,都有特别努力勤奋的人,但为什么走着走着这些同学就会消失一大半呢? 为什么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为什么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非名校同学会表示不服。非名校的同学也有努力的,为什么要一棒子都打死呢?进入社会才明白,其实名企、高校、好的乐团要的不是多么高的成绩,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而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上班稍微努力点就开始讲究公平,自己不得志就开始抱怨单位和领导,下班后看几页书就觉得自己特别上进,辛苦上几天课演几次出就觉得自己要赶紧去享受一下生活了,多几次排练就担心自己会过劳死。看见比自己强的人也会心生羡慕,但真要你自己努力去改变命运,又不见行动。就拿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会来说,专业的限制其实并不大,那么,在堆积如山的简历里,如何确定面试名单呢?熟练的HR可以5秒看完一份简历,略过基本信息和自我吹嘘的个人介绍,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毕业院校、校内外实习经验和所获荣誉了。往往上述三项,后两项也都跟毕业院校有直接的关系。如今就业压力大, 非名校毕业生更珍惜就业机会,只要是稍微有名的正规院校和乐团,就不考虑未来发展方向,甚至不考虑工作地点和环境,猛往里冲,可是,真的应聘上岗了,个人发展方向与岗位的不匹配,工作地点的纠结,各种问题就逐渐显现。员工痛苦,用人单位花了大力气培养的人才却留不住,双方都委屈。造成的结果就是,第二年再招聘,用人单位绝对会提高门槛。在这方面,名校毕业生大概底气会足一些。他们会筛选发出面试邀请的单位规模、岗位是否符合自己的规划、工作地点和薪酬水平等是否满意,最后能谈拢,双方都满意。这样,人员的稳定性也更高。当然,这话不能说死,名校毕业也未必全都功成名就,非名校也有出类拔萃的英才。但就大范围来讲,一个人受环境的影响非常之大,《精进》里还说了一句话:“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以名校学生中档乃至高档水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恰当的做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我把这句话发给一个大学老师,她跟我讲:“太难了,我就这么要求我的学生,但层次的差异太大了,大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也许毕业后才会理解吧。”毕业后估计也很难理解吧。在学校都对自己没要求,进入嘈杂的社会以后就更难了。你的同学是什么样?有一点千万不能忽视的是,你身边的同学。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现实中,名校毕业生基本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学校能提供的资源和人脉支持相当可观。因为有很多业界的中坚人物、优秀前辈都是自己的校友,进入这样的圈子,实习、求职就变得相对容易。而在每年求职季中,非名校毕业的学生,比名校毕业生面临更大压力。名校有更好的师资和环境,这也当然是为学生之后升学或者找工作加码,但家长和学生往往忽略了名校最有价值的一点,则是“同龄效应”,用通俗的话来说,则是同学们之间的影响。同龄效应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成绩,朋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会深深地影响着彼此。同龄效应在学校之外也是非常有用的,曾经的同学往往是进入社会后最好的人际资源。智利的研究数据发现,进入名牌大学的人比没有进入名牌大学的人更有可能成为世界五百强的董事会成员,而这个影响不是因为学校本身更好,而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关系。越能干,越努力;越出色,越上进前几天有同学问我,“老师,你觉得北京上海跟二三线城市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说:“不用跟二三线城市比,北京上海自己都有不同层次的人群。”总结来说,就是几个字:越能干,越努力;越出色,越上进。进入社会十年八年后,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名气和基础学历教育的差异渐渐不明显,更多的是个人经验、以及社会化程度的较量。有的人越过越好,有的人越来越差。而造成这一切的差异,最主要的来自一个人的精神,而精神,很大一部分是由环境所影响。人的精神和思想,一半来自于进入社会后对自身的要求,看待世界的眼光,一半来自于从小到大养成的思维与生活习惯。前者改变的几率非常大,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很多念的大学一般、但进入社会很优秀的精英,都来自于此,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与历练,重塑了一个进入社会后更好的自己。而另一部分人,他们出自名校的氛围,一直以来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他们自己也生活在这样的人群当中,同学、老师和同事都是这样的人。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特别努力,特别勤奋。这种勤奋不仅仅在自己身上,还在自己的伴侣,以及孩子身上。在风华国韵学习少儿音乐课的一名学生家长,父母都是名校毕业的社会知名人士,有一次在跟老师的聊天中,提起等孩子长大一点,还要上更多培训班。她列举了目前孩子在上的课,有声乐、钢琴、舞蹈、跆拳道、游泳、书法、英语、绘画这八项。也许你会说,小孩子太苦了,她会快乐吗?答案是她女儿超级快乐,每天都过着小公主一般的日子,一放学就着急的去各种培训班学习,还经常主动提出来要学这学那,她妈妈看她实在没时间,只能哄她等长大点再送她去学习更多课程。你觉得苦,是因为你觉得自己的学习条件或生活环境很苦,才会觉得一个小孩学那么多更苦,没天性、没童年。而在这些人的生活里,好奇心强,努力勤奋,积极学习新事物,努力向上就是常态,也是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很难明确而苛刻的讲,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是毕业后收入的高低差异,还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思维方式和做事态度上来看,名校带给人的自信、自律、进取、积极、勇敢,甚至对后代的教育观念,所带给人的影响可以是一生,甚至是几代人。那些非名校毕业,但依然在社会上取得不凡成就的人,他们也拥有同样的精神与气质,更难能可贵。这些通过自我变革和付出巨大努力之后重塑起来的优秀者,他们和那些名校出身的优秀人才一起,活跃在各自人生的舞台上,创造非凡。那么如果我们考入了非名校应该怎么办呢?就像文中的那句话:普通二三类大学的学生也要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没能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也一定好过现在的自己!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如果你正在备战声乐艺考,希望老师的话能给你一些启迪,明白自己应该更努力;如果你已经上了大学,希望你能多考虑考虑自己的未来,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如果你已经踏入社会,希望你能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毕竟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如果你的学生或你的孩子正在念书,希望你能和他们好好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