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国韵音乐教育中心的老师们皆毕业于国内外音乐名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艺考面试他们曾有着自己的亲身体会,而在著名音乐院校的授课生涯中也有着多次对艺考生的面试经历,下面是关于艺考面试北京声乐培训风华国韵的艺考培训老师们分享给同学们的经验之谈。
考官常问哪些问题,这是很难回答的。因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考官、不同考生,会有不同问题,而且都带有即兴式、随意式的特点,可以说是海阔天空,无所不包。如果抱着应试的目的,打算采用“题海战术”,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你如果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这个问题又不难回答。因为面试中的“问题”,大多只能称之为“话题”,就是考官与你聊天,一般人都能回答。当然,为使表现更精彩,了解一下常规套路也是必须的。下面谈谈话题的基本类型。
从自我介绍引出的话题
考生作完自我介绍后,考官通常从中抽出一点,引出一个话题,以便对你作进一步了解。你谈到自己的家乡,他可能问你家乡出过什么名人;你谈到父亲是教师,他可能问你父亲教什么课;你说自己得过比赛大奖,他可能要你作详细介绍。这些都是平常人际间的交流,并不是“偏题”、“怪题”,不是刁难你。而所谓“答案”,都是你知道而考官并不知道的,并不存在“对不对”的问题,只要如实回答,实话实说就行了。
当然,这也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考生准备“自我介绍”时,必须对每一句话负责,对每个信息点都有回答的准备。有人的自我介绍是请人代写的,他只是照背,别人稍一追问就露馅。如一位湖南湘阴的考生,说他家乡出过左宗棠等名人,但细一问,他却说左宗棠是大作家。又如某考生说他在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奖,一问才知只是在某次“××杯比赛”中得过一次奖,而并非“多次”。这就给人以夸大其辞、言过其实之感。类似情况如果再次出现,考官甚至会怀疑你的诚信。
考官抽出的话题,通常是他比较感兴趣的一点。所以各人的自我介绍要有些“卖点”,能吸引考官。而考官最不感兴趣,甚至引起反感的,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参赛宣言”,是人人都可以照搬的“决心书”,所以要极力避免。
你最喜欢的“六个一”
考官常问的另一类“问题”,是“你最喜欢哪一本书?”或是“你最喜欢哪一首歌”(哪部电影、哪部电视剧、哪个电视栏目、哪位节目主持人)等等。我们套用“五个一工程”的提法,把它戏称为“你最喜欢的‘六个一”。当然不局限于“六个”,还可以是一本杂志、一位歌手、一个节目等,但绝不会“六个一”都问到。
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你喜欢什么就答什么,并不难。但常见到卡壳的现象。一种是考生从没认真看过一部作品,尤其是没认真看过一本书,平常看电视也是遥控器在手,这个频道换到那个频道。还有人解释道:“进高中以来,从没看过一部电影。”或是“功课忙,家长不许我看电视”。这当然不会令考官满意。另一种情况,是考生看得很多,喜欢的也不少,但选择“最喜欢的一部”时,却又拿不定主意,舍不得割爱。所以在复习时,最好梳理一下,准备一下。如果觉得不理想,还可以抽时间再认真看一遍,这比平常无意识看的效果会好得多。当然,切忌看大部头小说和电视连续剧,因为没时间。
确定篇目后,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你具体讲喜欢它的理由,这才是关键。当然,各人的理由是不相同的,绝不会强求你照搬某一模式。这里没有对错之分,但确有好坏之别。建议考生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条理一点。要尽量把理由梳成几条,两三条即可,还可以强调“第一”、“第二”、“第三”,或是“首先”、“其次”、“此外”,而不要东拉西扯。这个条理化的功夫,在于平常的思维和说话训练。
第二,要具体一点。要尽量举具体例子。如“你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有人说是最喜欢中央台4套的《国宝档案》。接下来还应该宏观介绍这个栏目,再举例说明它,如其中的一期《清东陵慈禧墓》。这就有面有点,既有整体印象,又有具体而典型的材料,不是泛泛而谈。
第三,要实在一点。理由不一定很大,也不要像笔试那样展开,但希望真实、贴切、令人信服。一位桂林考生说他最喜欢的节目主持人是文清,因为与她同为桂林老乡。一位长沙考生说他最喜欢的电视剧是《雍正王朝》,因为它是长沙电视台的作品,他有亲友参与拍摄。
第四,要有品位一点。有同学说他喜欢的电视栏目是《艺术人生》,因为平常只看到明星台前的风光,而《艺术人生》却主要关注明星的幕后;并且不是明星的绯闻轶事,而是他们成长中的艰辛,创作时的付出。这种看法显然深刻许多。又如某同学最喜欢的主持人是李咏,一开口就语出惊人,说:“首先是因为他长得丑。并不是我不喜欢帅哥,而是他的才学气质使我忽略了他的长相。他不是偶像派,而是实力派;他不靠脸蛋吃饭,而靠风度取胜。”这里来了个“逆向思维”,从对方的缺点讲起,确实不同凡响。
有人担心,我喜欢的这部作品考官没看过,或是与考官的口味相反,怎么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考官不止一个。再者,这类题目都是开放型的,并没有强求你的口味跟考官一致。何况从你的言谈之中,总可以看出你的综合素质来,与考官看没看过没有直接关系,这点判断经验他们是绰绰有余的。当然,就考生而言,你选的作品尽量要选大家都熟知的,不要选罕僻的。如电视,最好是中央台的,至少是省级上星节目。
你对所报专业的认识
考官常问的另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要报这个专业?你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常听到这种回答:“我也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反正爸爸要我报的,说是这一行将来好就业……又有人说,搞电视很神气,令人羡慕,可以跑遍全国,可以接触大腕明星。还有人说自己文化成绩不好,只好报艺术类,以便降分录取。这些回答诚然是“实话实说”,但肯定不会给考官留下好印象,因为这都不是干事业的,而只是混饭吃。
另一方面,考官也不喜欢泛泛而谈的空洞抒情。如“我的未来不是梦”,“给我一个支点,我将举起地球”,“我要张开理想的翅膀,向着明天翱翔!”这些“豪言壮语”类似“参赛宣言”,装腔作势,令人恶心,但许多中学生却喜欢来这一套。
我们主张,既不要搞实用主义,又不要表演作秀;既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又不能讲假话。归根到底,这不是答题技巧问题,而是思想认识问题。只有对事业很热爱、对专业较熟悉的人,讲起来才是真切自然、发自肺腑的,才是分寸得当、打动人心的。这里的关键,在于事业心。我们毫不怀疑大家对电视事业的热爱,但细究之下,发现不少人是冲台前的“明星”去的;至于幕后专业,有些人是把它当“退路”的,这就谈不上是热爱了。只有真正热爱幕后专业,才能甘当无名英雄。
许多人都知道这句时髦的话:“因为热爱,所以选择。”这当然是对的,不过希望更真切一点,具体一点。有人讲他参加过某次电视节目的录制,在现场看到拍摄的经过,萌发了当电视人的愿望。有人讲他听过著名导演谢飞的报告,了解到拍片中的酸甜苦辣,下决心将来当导演。还有人特别讲了“风光”背后的艰辛、付出,讲了自己的精神准备。这些当然全面深刻一些,也更打动考官一些。
既然要报一个专业,就应该多一点了解它、熟悉它、热爱它。除了认真学习招生简章和专业介绍的文章以外,最好能与业内人士谈一谈,以增强感性和理性认识。再者是要注意它与相近、相关专业的区别和联系,不要搞混了。比如导演专业,它与编导、与文艺编导、与制片人有什么区别,等等。
在此基础上,考官会接着问:“你觉得自己具备哪些报考这个专业的条件?”实际是对你作进一步的考查,这正是“自我介绍”的延伸。你可以对自己作一个恰当的评估,以阐述自己的专业优势。
你可以介绍周围环境的影响。有人说他父母(或亲友)是搞电视的,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喜欢电视。有人说他住在文化宫附近,各种文艺培训很多,受耳濡目染的熏陶,很有文艺细胞。有人说他的语文老师当过记者,经常举采访的例子,使他对记者工作心驰神往,等等。
你也可以介绍自己的特长爱好。如有人说自己能歌善舞,节目多次上电视。有人说自己酷爱文学,报上发表过“豆腐块”。有人说自己动手能力强,最爱摆弄电器,VCD、数码相机都是无师自通。有人说自己脑瓜子灵,反应快,每次玩“脑筋急转弯”总是获胜。这些就具体多了。
你还可以介绍自己受过的锻炼。有人说他十岁就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自理能力强,不是娇小姐。有人说他从小就当“娃娃头”,后来一直担任班长,很有组织能力。有人说他在校广播站、校电视台干过,有一些采编经验。还有一位说自己一直担任生活委员,善于理财,有经济头脑,当制片人挺合适,等等。
总之,以上几类题目都不是平常考试中遇到的“填空题”或“简答题”,不存在对不对的区别,只有好不好的不同。它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据实回答就可以了。
风华国韵音乐教育中心艺考培训老师说,艺考面试其实是对考生的目测,想具体了解一下笔试中难以发现的东西,而这些只有当面交谈才能发现的东西,对艺术类专业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