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平时演唱练习及表演中经常会出现吐字、咬字不清的问题,影响了歌唱的整体表达。在声乐艺术中,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它不仅体现了艺术的形象思维,并能同时通过语言去影响听众。一下是风华国韵的声乐老师就“ 民族唱法” 中咬字与吐字对情感表达的意义进行一些探究,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勤加练习,学以致用,从而提升自己的演唱技巧和水平。
咬字吐词 归韵收声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说唱音乐演唱、民歌演唱等传统三大类以及当代“ 民族唱法“(即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间民歌演唱)。
在歌曲演唱中,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和归韵收声是歌曲演唱语言处理的基础,连贯流畅的字音、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歌声,则是表达歌曲思想内容、艺术色彩,塑造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引起听众共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各种不同主题内容和不同风格特色的歌曲,在咬字吐词的表现处理上有不同的方法。
1.字头咬准要有力
我们平时在听人演唱的时候,经常听不清唱的是什么字、什么内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咬准声母的发音部位。歌唱的咬字与讲话的咬字是有区别的,在歌唱中字头是能表现演唱情绪的,声母发音的清晰、准确、有力能有效地帮助歌曲的情感表达和发展延伸。歌唱是咬字应该加强声母训练,也就是要比讲话更集中、更夸张一些。
在传统的戏曲演唱有有强调“喷口”的唱法,就是指咬紧字头。在加强声母咬字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爆发力,使字头向喷发出来那样结实有力、干净利落而富有弹性。在某些歌曲中,为了表达思想情感和艺术内容,要强调某个字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例如:歌剧《白毛女》中《我要报仇!我要活!》其中一句是,“娘生我,爹养我,生我养我我要活,我要活!”整个这一段唱腔表现喜儿丧父卖身的悲愤心情和反抗出逃的决心。每个字音都要根据强烈、激愤的情绪“咬”得很紧,出口短促而有力。上面的这一句唱词,第一个字“娘”字可以运用“喷口”的发声唱法有力夸张的喷出来。演唱中,可以把“娘”字的字头“ni”放在前倚音上发,把响亮的韵腹“a”放在旋律上发。在归韵收声到“ng”音上。包括后面有前倚音的两个“我”字和结尾的“活”字,都可以用这样的咬字、吐词方法处理表现,这样能较好地表现也喜儿满腔仇恨的愤怒情绪和求和生反抗精神。
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齿牙唇处着力,则其音必不真。”鲜明地指出了咬字一定要有准确的着力点,才能胡清晰真实的字音。总的来说,在出声用力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绪、风格的作品,咬字的力度要饱满而富有弹性;雄伟庄严的颂歌,咬字的力度要结实铿锵有力;哀伤忧愁的悲歌,咬字的力度要储蓄控制下沉一些。就是在同一首歌曲中,根据歌曲内容的情绪发展的曲调节奏,力度的强弱、快慢变化,咬字的力度也应该不同,要有所变化。像歌剧《小二黑结婚》中《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唱段,作者使用了类似梆子音乐的慢板、快板、花板结构组织旋律,对主人公小芹纯朴可爱的形象和性格以至心理作了精心细致的刻面。前面一大段抒情的唱腔,咬字应该舒展有力,使字音清晰柔和而不松散。后面一段激动稍快的赞扬,咬字的用力则应该在结实而有弹性的基础上,再沉稳劲健、宽放持久一些,从而配合作品内容更好的清晰出声。
2.字腹延长不变形
字腹就是韵母中的韵腹,通常是由发音最响亮的母音来充当,字腹的延长就是指这个母音。如果字头的发音“咬字,”那么字腹的发音延长(包括字尾收音)则是“吐字,”吐字主要是由声带的振动口腔依据“四呼”的状态打开和共鸣腔体的运用,使歌唱的声音得到扩大、美化。
作为字腹能发出的响亮的母音并不多,如:a、e、i、o、u、等。传统唱法说的四呼,就是指这些母音的发声方法。
能够正确的运用“四呼”的发声口形状态将字腹准确地吐出来,关键还要能保持与延伸,使演唱的声音得到美化。传统唱法说:“声出于形,”可见字腹的延长与口形的稳定有很大的变化,无论字腹发生的旋律线条怎么起伏变化(包括强弱、快慢变化),甚至长乐句中间要换气时口形都不宜有所变动,口形一变字音就会变形,出现发声吐字错误,影响歌曲内容表现的完整性,以及歌曲表达的完整性。
如,新疆民歌《曲蔓地》中有一句自成音节的单韵母“啊”的唱腔,演唱时,口形按照发“a”母音的状态打开,在气息的支托下,一口气唱完。虽然旋律起伏变化,但口形一直保持不变到全句结束,一气呵成。再有歌剧《党的女儿》中女主角玉梅演唱的《万里春色满家园》第一段结尾句,这一句结尾“还”字的韵头在演唱的咬准字头的基础上,要短促有力。韵腹在演唱时要把声音放出来,在气息有力的支托下一直把口形保持到最后一个音尾,最后收韵归声。其中旋律中部唱高音时,可以在加强小腹收力的同时把口腔在原有基础上再张开一些,这样便于旋律的上行和高音的稳定,使唱腔更趋于完整统一。
3.字尾收声归韵到位
字尾的收声又叫收字或归韵,是韵母的收尾部分,也是一个字音最后完整的归宿,这也体现了咬字、吐词整个过程的连贯、完整性。
传统民歌演唱艺术的收声归韵是以“十三辙”来进行的。“十三辙”是根据汉字的字腹过渡字尾发音相同或者相近的韵母分类的组合形式。按现代汉语的发声来分类,应该是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无韵尾类,它包括发花辙、梭坡辙、斜辙、姑苏辙和一七辙。另一类有韵尾类,又分为复合韵母类和鼻韵母类,复合韵母类包括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和油求辙四种。鼻韵母类包括言前辙、人辰辙、江阳辙和中东辙四种。
由于中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因而语言也相当复杂, 要演唱好中国民族声乐也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就能办到的。但是, 唱什么歌就得有什么味这个味那就是民族语言的一字正腔圆“。
民族声乐需要一整套不断完善、自成体系的演唱方法。它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 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又要保持民族的风格;要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但更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们要充分了解、掌握民族声乐的语言特点,并吸收其他民族艺术形式的精华,在此基础上与世界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更趋成熟、更加具有魅力,以崭新的、更有活力的姿态走向世界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