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新班开课来了新学员,国韵的老师们都会对新生们说几句鼓励和期待的话,其中,“我永远不希望同学们说的比唱的好听”是对声乐学生们最大的厚望,也是最富于诚心的一个要求。
静下来想一想,这可能对年轻的学生们要求得过高了一些。纵观中国声乐界,“说的比唱的好听”的人岂是少数?在音乐院校内外,大大小小的“地下声乐系主任”比学校里的声乐系主任还忙,自己该明白的还没明白,不去踏踏实实地去学习、领悟学问,而是对其他歌者,乃至国内外很有造诣的演唱者品头论足,好为人师、指点江山;在中国的声乐圈内还有那么一些自觉“怀才不遇”的“大师”总是找个机会骂骂别人,一会儿说这个“头腔不足”、那个“没有胸腔”,轮到他自己唱了,他除了会骂人的口腔,声乐上要求的什么腔体都没有,我们不希望也杜绝在我们的老师和学员中出现这样的人。
我一再呼吁:中国的声乐界需要团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声乐界的“土洋之争”,到今天“美声”、“民族”、“民美”、“民通”、“美通”、“通俗”、“原生态”,乃至“中西合璧”、“中国声乐学派”等等等等,是为了一个目的求得一个共识,还是求得“短、频、快”、求“唯我独尊”、“占山为王”?以权术代替学术的现象又有多么严重?为了中国声乐艺术水平求得更大的发展和更快的提高,诸如此类问题不能不认真思考一下吧?现在,各行各业讲求“团队精神”,在我看来,团队精神十分重要,那么,中国声乐界需不需要形成一个很强的团队呢?当然需要,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的这个行当中有立足之地。回头看一看我们走过的路,从20年代末,声乐作为一门课程正式进入中国的音乐院校,到今天我们大大小小音乐院、系、部等等包括农林业大学都有了声乐专业,可以说,声乐在中国的发展是令人瞠目的,这种瞠目一方面是对“办学规模的扩大、人员飞速增长”的惊叹(尚可自豪),而另一方面应该是对“声乐人才素质的培养”欠缺的惆怅、感慨。如果我们还是不重视声乐人才的素质培养,那么,音乐院校为国内用人单位和国外音乐学院培养的“半成品”、“精良的半成品”和没单位认可的“声乐说客”将逐年递增,“说的比唱的好听”的“大师”、歌者、教师、学生、爱好者会将中国的声乐市场搅混、严重破坏声乐艺术应有的标准。
“少说多做”是风华国韵每一个人的信条,也愿以此与诸位声乐家、教育者、同行、学生乃至那些 “声乐说客”共勉。今年是风华国韵学员最多的一年,我们要让每一位学员除了专业素质有显著提升外还要求每一位学员能够真正领会风华国韵的精神,国韵的教学理念,以及真正的对音乐的理解、热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