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乐、器乐的基本分类
声乐:声乐是由人声演唱为主的音乐形式,基本唱法有通俗、民族、美声;还可以为合唱、齐唱、重唱、独唱。人声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每一种人声的音域,大约为二个八度。
民族器乐的分类:器乐的基本分类——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室内乐和交响音乐;单声音乐和多声音乐。
2、吹打乐和丝竹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
江南丝竹音乐始建于清末,流行于上海、苏南、浙西一带,是我国较有影响的乐种之一。
江南丝竹的代表作品以流行于上海一带的乐曲为主,曲目大多来自民间器乐曲牌,乐队演奏人数二至七、八人不等,著名乐曲有“八大名曲”,即《申花六板》、《欢乐歌》、《三六》、《云庆》、《行街》、《慢三六》、《慢六板》、《四合如意》。
江南丝竹以“纤细、小型、轻快、灵活、雅致”为风格特点,曲调欢快流畅,清新活泼。乐队组成比较协调,吹、拉、弹、打交织成具有江南韵味的丰富音响,每件乐器都有较多的演奏技艺,各自运用不同的手法即兴发挥其特色。乐曲结构布局的处理十分机动,曲式的发展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艺术性。
广东音乐形成于本世纪初,早期乐队与粤剧乐队一样,使用二弦(琴筒为竹筒,蒙以蛇皮,发音高亢明亮)、提琴(竹制琴筒,梧桐木作腹板)、三弦、月琴、横箫(广东人称笛子为横箫、唢呐为直笛)。这样的乐器组合谓之「五架头」,俗称「硬野」,因这样的组合所演奏出来的音色高亢硬朗。
3、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
A、号子:劳动歌的一种。又称吆号子。它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伴随劳动的动作歌唱,节奏感很强,具有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和调剂情绪的作用。号子的演唱形式大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也有对唱和独唱的形式。音乐形象粗犷、豪迈,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的坚定、沉重和乐观等精神风貌。
B、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中常见的题材是爱情和苦难,多在户外歌唱,在山野、田间等,“田歌”、“牧歌”、“渔歌”、樵歌“等也是属于此类。曲调高昂、嘹亮,歌词大多是即兴创作的。山歌韵味纯朴,富有想象力,带有巧妙的比喻。有的山歌使用假声或者真假声结合在一起唱。
C、小调:又称小曲,曲式结构比较多样、复杂。如《小白菜》、《沂蒙山小调》、《荣莉花》等;小调在河北各地是一种流传较广的民歌体裁,而且各地的风格不同。河北小调的内容,相当广泛而丰富,有反抗阶级压迫、外族侵略的激昂悲壮的战歌,也有表现节日喜庆,轻快、活泼、热情奔放,娱乐性较强的歌曲,还有多种多样委婉细腻的抒情歌曲。
3、曲艺的种类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萌芽先秦时期,发展于唐代,繁荣于北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如京韵大鼓、二人转、山东快书、评弹、快板、三句半、独角戏、双簧、相声等等人们喜闻乐见。它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曲艺乃万戏之本。曲艺是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一种通俗的说唱文学。从体裁上看,它分为散文、韵文、韵散相间三类:评书、相声属于散文类;山东快书、快板书属于韵文类的韵诵体,即有节奏的朗诵表演;各种大鼓、琴书、杂曲属于韵文类的演唱体,音乐性较强。
4、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广陵散: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树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段,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十面埋伏:《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鱼樵问答: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鱼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曲意深长,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夕阳萧鼓: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棉会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汉宫秋月: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梅花三弄: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咏梅》。
阳春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胡笳十八拍: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5、聂耳、冼星海
聂耳:代表作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女性》、《卖报歌》等。
冼星海: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6、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和皮黄腔。
7、对流行音乐的界定
8、“蓝调音乐”与“爵士音乐”
蓝调音乐:始于本世纪初美国的蓝部。本为贫苦黑人劳动时呐喊的短曲,而其中亦混合了在教会中类似朗诵形式的节奏及韵律。这种音乐有一种很明显的特式,便是使用类似中国民俗唱山歌的“一呼一应”的形式进行,英文叫作“Call and Reponse"。乐句起初会给人们一种紧张、哭诉,无助的感觉,然后接着的乐句便像是在安慰、舒解受苦的人。就好象受苦的人向上帝哭诉,而其后得到上帝的安慰与响应!所以蓝调音乐很着重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原创性或即兴性。藍調(Blues)為爵士、搖滾及福音歌曲(Gospel)的老祖宗,原本只是美國早期黑奴抒發心情時所吟唱的12小節曲式。
爵士音乐:爵士音乐家、史学家和音乐学家公认的爵士乐成形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公认的发祥地是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个亚热带城市――新奥尔良。是从美国黑人的民间音乐中孕育出来的,特点就是即兴式的,具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节奏效果,且大多带有忧郁、凄惨的成分,倾吐内心的积郁;有时也夹杂一些乐观谐趣的幽默感。
9、“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其中最负盛名的《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此外《皇帝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等优秀作品也深受人民的喜爱。世人称小约翰•施特劳斯为“圆舞曲之王”。
10、现代舞蹈之母
伊莎多拉•邓肯,她的舞蹈剧由希腊美女式的高贵气质和舞姿优美,性格奔放等特点!她的创作理论是:从诗歌,交响乐中获取灵感,从自然界中寻找舞蹈的表现题材!“最自由的身体蕴藏最高的智慧”,这是邓肯的艺术目标和准则。被誉为“一代舞后”和“现代舞之母”的称号。
11、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拜月亭》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12、昆曲
中国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戏曲。
13、京剧的主要角色名称——生、旦、净、丑 (这是最粗的分类)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梅兰芳是第一个把中国戏剧带到外国去演出的艺术家,最早把中国戏剧介绍给世界剧坛的戏剧家。
14、“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古希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古希腊)《阿卡奈人》、《和平》和《吕西斯特拉忒》
15、荒诞派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其艺术特点为: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 ;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1953)、《塔拉纳教授》(1953); 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
16、“三一律”
三一律 three unities 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又称三整一律,意指一出戏只能表现单一的行动,情节只能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展开。
17、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俄国) 布莱希特(德国) 梅兰芳(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