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风华国韵音乐教育中心特聘教授戴滨《音乐欣赏及艺术表现——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作品赏析》学术讲座引得掌声雷动。
戴滨,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北京市青联委员,文化部青联常委。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员,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声乐协会会员,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
戴滨教授认为,民族声乐发展应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原则。她解释说:“民族性就是声乐艺术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科学性指在演唱和教学方面要遵循声乐艺术的内在规律;艺术性指具备艺术美的特征,体现审美价值;时代性指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为声乐注入新鲜血液,使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时俱进。”
戴滨教授说,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构建之前,一直都是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固定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多都是固守原始和借鉴模仿。在民族演唱的声色界定上,出现了真声、假声和混合声的认识误区。民族声乐演唱语言特色的行腔吐字方面也存在问题,“吐字”和“发声”很难统一,在声音和气息运用上,普遍存在“掐、挤、捏、浅、白”等问题,歌唱者难以胜任一些高难度的曲目,阻碍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她说,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提出的“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是艺术选材和育才的标准。所谓“声”是指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情”指在声乐演唱中作品的情感表现;而“字”则是指歌唱中的语言,也就是常说的吐字。
“要想攻克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字声结合的难题,达到字正腔圆的理想效果,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戴滨现场与听众互动,对咬字和气息平衡运用f进行示范,“先放松,后叹气,叹到哪从哪吸,吸到哪从哪叹,所有字都一样,保持吸气状态来歌唱,喉咙开,嘴巴张,字头夸张嘴巴松,三分离,四不粘。”
之后,戴滨的学生纷纷登台演唱,并对他们诠释的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进行了现场指导。扎实的唱功、朗朗上口的口诀、精彩的点评以及指导前后迥异的效果引得掌声阵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