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
1899年,年满24岁的拉威尔开始谱写钢琴曲《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消息传出,立刻在巴黎音乐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的名字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欧洲。这首钢琴曲没有听众习惯的、拉威尔其他作品中嘲讽和怀疑之意,取而代之的是青少年的纯真和自由表白的特点。音乐充满了热情,直抒胸臆的味道极浓,宽广、均匀、令人沉醉而愉悦的旋律给每一个听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每次音乐会结束之后,听众都会产生“余音绕梁”之感。
在很大程度上,拉威尔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与福雷(GabrielFauré)的同名作品比较接近,同样是如此简单,但与此同时,旋律极具表现力;和声语言同样十分柔和、均匀、简洁而精炼。比如,拉威尔在和声方面的创新(九和弦中的模进)充分表明,作曲家早已熟知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风格。作品中的钢琴结构相对简单,不会给钢琴演奏家带来太大的困难。或许,这就是“那些演奏水平一般的女孩们喜欢《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的原因?!
对19世纪末青年时期的拉威尔,他的同龄人之一、法国钢琴家和指挥家科尔托(AlfredCortot)曾有这样的描写:“拉威尔是一个喜欢嘲笑他人的青年,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但是他的性格有时带几分内向。喜欢阅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诗集,还经常光顾萨蒂(ErikSatie)的音乐俱乐部……”在那一时期,拉威尔总是努力躲避其他作曲家对自己的影响,首先是摆脱瓦格纳的影响,力争走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音乐艺术创作之路。事实的确如此,19世纪末,法国音乐界曾广泛流传这样一句口号:“做不像其他任何人的音乐家。”在这一方面,拉威尔不总能随时摆脱罗曼·罗兰笔下的那些法国音乐家的感染:“不惜任何代价,创新、创新!他们在他人已经‘做到的事情’面前显得畏首畏尾,其恐惧甚至到了病态的程度,有些天赋最好的作曲家最终也被此‘病’摧毁了。他们的做法随时使人感到,他们在总是带着恐惧的心情审视自我,往往将自己写好的作品付之一炬,他们在痛苦中不时地自问:‘啊,我的上帝,我好像在哪听过类似的作品?’”19世纪90年代的很多法国作曲家都是如此,拉威尔也不例外。事实上,拉威尔在他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和《哈巴涅拉舞曲》当中,的确已经有所创新,这些新特点后来都成为他非常独特的音乐特征。然而,很快又发生的一个事件,大大改变了他这个青年作曲家的自然发展和创作之路,一切变化都始于他听了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后》之后。
1901年,拉威尔开始创作钢琴曲《水之嬉戏》,这是他创作的最佳作品之一,标志着他的音乐创作已臻于成熟。建立在娴熟指法技术基础上的钢琴结构丰富多彩,充满了想象力。即使是向来不喜欢印象派创新的法国作曲家福雷,也被拉威尔这部作品的精美和新颖所动容。钢琴曲《水之嬉戏》的成功甚至超过了拉威尔本人的预料,同时也证明了那一时期法国听众对印象派艺术越来越浓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