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
一、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完善、心灵的健康成长、智橄的启迪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是确定无疑的,是实践检验得出的结论。实践表明,学校音乐教育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在学生亲身参与的艺术审美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第二,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具有艺术审美的基本能力;第三,通过欣赏和表演优秀的音乐作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音乐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开发学生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在国外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并且已发展到运用音乐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康复已为人们重视。美国、英国、荷兰、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全国性的音乐治疗协会(NAMT)。遗憾的是我们的音乐教育,长期忽视了音乐对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和美的心灵的塑造功能,甚至看成可有可无。
二、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是培养爱心的温床。
审美教育学认为,美育的实质是感情教育。匈牙利钢琴王子李斯特曾说过:“音乐表达感情比用其他方法优越,通过音乐人可以传达自己心灵所体验的印象,表达出任何内心运动来。”的确,音乐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所以,对音乐教育的改进,应从“情”和“美”的视角契人,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音乐想象的情感性则表现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想象是与本人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古代《乐记》中就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生心也”的观点。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操琴者的精彩表演作了详尽的描述,诗中写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川、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用极其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他在欣赏乐曲时的感受,在听完演奏后又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正是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引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共鸣,“……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佳句都印证了“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黑格尔语〕
三、音乐是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音乐之所以能发展人的想象,是由于音乐的特殊功能和它的美学特征所决定。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说:“人的智慧掌握三把钥匙:一把开启学、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音乐家在创作中往往冲破普通人常规的思维式、从人们想不到的新角度发挥想象,创造出惊人杰作。当这些作品的潜在意境通过演奏(唱)大师的二度创作的音响传达给欣赏者时,便触动了欣赏者运动着的感情波澜。随着乐曲的展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引人无拘无束的想象活动的高峰,并产生形形色色经历过的再现和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与渴求,欣赏者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在此方面,爱因斯坦的切身感受是“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